蒙古包——蒙古族特有的游牧文化 - 呼和浩特蒙罕隆蒙古包生产厂家
蒙古包——蒙古族特有的游牧文化
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,成群结队洁白的羊群,与天空相映衬的蒙古包,是所有远方客人对内蒙古游牧区最初的勾勒。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,蓝天白云之下点缀的蒙古包是牧人的归属。

蒙古包,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,它伴随着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年代。距今两千余年前,自匈奴时代起蒙古包就已经出现,一直沿用至今。经过几千年,穹庐经过匈奴以后的多个民族传承、改造,不断适应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,表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。


每到草长莺飞之际,牧民们相继挑选水草丰美的地方搭包放牧,自然形成一个游牧部落群体。当你来到牧民家做客,给你印象最深的就是那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”的蒙古族毡帐——蒙古包了。带着浓郁特色的蒙古包,空间分三个圆圈,东西的摆布分八个座次。不仅八方都有安放东西的地方,正中还有安排香火(灶火)的地方,极具年代感的成吉思汗画像挂在正中,彩旗环绕,哈达系在四周,弓箭,长矛,羊头狼头分立两侧,庄严而神圣。蒙古包内外包含蒙古民族的审美观、价值观、情感和祈愿,从中可感受蒙古族的民俗文化。

想知道蒙古包是如何搭建的吗?首先,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,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墙壁架立在房基上,上面成斜坡状,并搭上椽子片。而后在墙壁架和椽子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,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,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,下雨时包顶不存水,门小且连着地,雪不易堆积,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,适合游牧生活,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。


蒙古包营造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由蒙古包衍生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,也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 


蒙古族热情好客,非常团结,长期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,常常以歌会友、以酒助兴。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,毡房外常常点燃盛情的篝火,牧民们不论熟悉或陌生,都会拉起手,跳起安代舞、圆圈舞、尽情的玩乐。月光下的篝火晚会热闹非常。一堆堆篝火映红每个人的脸,欢乐的笑声回荡在旷野,成为一种游牧文化与待客方式。



需求定制

在线反馈